秋已深,冬漸近。在肥城市桃園鎮(zhèn)北僧臺村,桃子姑娘生態(tài)農場1.33公頃冬雪蜜桃進入集中銷售季,農場負責人陰麗云正通過直播間向網友推介:“冬雪蜜是肥城桃晚熟的最后一個品種,脆甜爽口、香氣撲鼻,錯過要等一年吆!”
陰麗云介紹說,這里的冬雪蜜桃雖個頭小,但口感出眾,每箱能賣到60元。除了可觀的經濟效益,農場還搭建了“桃+山貨”產業(yè)聯(lián)盟平臺,將肥城桃與周邊農特產品推向全國,同時吸納30多名周邊村民參與田間管理和采收,村民農閑時在家門口就業(yè),每天能收入100元左右。

隨著電商平臺的興起和物流網絡的完善,肥城桃的銷售半徑不斷擴大,從本地市場走向全國。肥城當地政府積極引導桃農觸網營銷,開展電商培訓,搭建線上銷售平臺,幫助桃農拓展銷售渠道。
在儀陽街道劉臺村,許多桃農同樣通過直播帶貨的方式,直接向消費者展示桃子的生長環(huán)境、采摘過程和品質特點,贏得了消費者的信任和青睞。“通過直播,我們的桃子可以賣到北京、上海甚至更遠的地方,價格也比以前提高了不少。”劉臺村黨支部書記、村主任劉學軍說,大數據分析也為精準營銷提供了支持。
劉學軍介紹,通過對消費數據的分析,桃農可以了解不同地區(qū)的消費偏好和市場需求,有針對性地開展營銷活動,提高銷售效率。同時,溯源系統(tǒng)的應用讓每一個桃子都有了自己的“身份證”,消費者掃碼即可了解桃子的產地、生長過程、檢測報告等信息,買得放心、吃得安心。
春夏秋冬桃滿園,一年四季有錢賺。如今,肥城桃種植總面積已達10萬多畝,年產量25萬噸,品牌價值高達41.12億元,不僅是“響當當”的名片,更成為點亮鄉(xiāng)村振興、滋潤民生福祉的“甜蜜引擎”。
在肥城,賣桃早已不再是提籃叫賣,一部手機、一根網線,直播間里引客來,就連傳統(tǒng)的桃樹種植也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數字變革。物聯(lián)網傳感器、智能滴灌系統(tǒng)、無人機監(jiān)測等科技手段的應用,讓桃園管理實現了從“靠經驗”到“靠數據”的轉變。
“過去種桃全憑感覺,現在手機上的App實時顯示土壤濕度、肥力情況,什么時候澆水、施多少肥,都有科學依據?!毙鲁墙值牢魃欣锎逄肄r李勇說,通過智能水肥一體化系統(tǒng),桃樹實現了精準灌溉,水肥利用率大幅提高,不僅降低了成本,還提升了桃子的品質和產量。
此外,大數據分析也為桃產業(yè)提供了科學決策支持。通過對氣候、土壤、市場等數據的綜合分析,相關部門可以預測病蟲害發(fā)生概率、市場供需變化,及時發(fā)布預警信息,指導桃農調整生產策略,有效規(guī)避風險,提高產業(yè)抗風險能力。
如今在肥城,肥桃種植的數字化場景隨處可見:天上有無人巡查機在盤旋,地上有巡檢機器人和遙控打藥機在作業(yè),土里埋著智能傳感器,大棚上裝著智能感應系統(tǒng)…… 從開花、結果到銷售,肥城桃的生產種植全過程,早已邁入了“數字化時代”。